百科LOGO
搜索

土楼的起源及演变

源流 | 2015-7-19 19:55| 查看: 4383| 评论: 0| 原作者: 中国艺术网 佚名
摘要: 永定土楼伴随着客家先民迁入永定而产生,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永定县现有土楼2万多座,被世人誉为“土楼之乡”。永定土楼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文化的结晶,堪称世界民居建筑之一绝 ...

  永定土楼伴随着客家先民迁入永定而产生,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永定县现有土楼2万多座,被世人誉为“土楼之乡”。永定土楼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文化的结晶,堪称世界民居建筑之一绝。

  永定土楼是以生土、沙石和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夯筑土墙作承重和围护结构的民居。永定土楼高大坚固、雄伟壮观,具有良好的安全防御、防风抗震、通风采光、阴阳平衡、适于生产生活和聚族而居等优异功能,带动了周边地区民居建筑的发展。尤其是与永定东南部相邻的南靖、平和县,延请永定的建筑师傅前往建造了许多土楼。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永定土楼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研究,更有无数旅游者慕名而至,他们对博大精深的永定土楼赞不绝口。20世纪90年代形成土楼旅游的热潮,方兴未艾。2000年2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专程到永定考察后认为,“土楼的根在永定,其他地方的土楼是枝”,并赋诗一首:“绝无仅有天地间,外如城堡内家园。中原几度经战乱,聚族迁居千百年。”对永定土楼作出准确概括和评价。

  土楼的起源及演变

  一 从堡寨到民居

  永定是纯客家县。从县内各姓氏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代,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客家人。

  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建筑遮阳蔽雨的栖身之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而这样的居所最起码要有相当大的空间,足以容纳整个家族并具有相当强大的防卫功能。永定随处都有的木材和生土,为客家人建造既能防卫又能居住的住所提供了条件。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在定居地夯筑土墙,建筑土堡、土围,或称之为寨。这些地名不少沿用至今,有些则可见诸文献。如溪南里的田心堡,丰田里的下堡、三堡、增瑞堡、龙潭堡,太平里的秇梓堡,坎市阙姓的土围,以及新寨、龙安寨、中寨、太平寨、鸡笼寨等。这些堡、寨已不是原来的军事建筑,而是军事用途与居宅合一的新型建筑,是后来永定土楼产生的基础。随着生土夯墙技艺的进步,兼作围护和承重的外墙基部的厚度减至2米甚至1.5米以内,墙高则达10米以上(3~4层),再结合木构架,能够用比堡寨小得多的地盘获得更大的居住使用空间,建筑结构和形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防卫等优点的多层居宅。如今被称为“永定土楼”的民居就这样诞生了,时间大约在南宋至元初。

  二 早期土楼

  早期的永定土楼,迄今已知的均建于元代至明代中叶。如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的奥杳日应楼,建于元末的湖雷馥馨楼、高头振兴楼,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的洪坑崇裕楼,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的洪坑南昌楼,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古竹大旧德楼。

  早期土楼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点:都是方形土楼,四向外墙既作护围,又具承重作用,沿着外墙内侧,运用抬梁式木构架与外墙共同构成房间;房间朝向楼内天井,房间外的回廊及二层以上的走廊为贯通全楼的通道;土墙均无石基,底层墙厚1.7~2.0米;房间都比较狭小;外墙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开极狭小的窗,全楼只开一座通楼外的大门,大门用木门框;楼内几乎无装饰,屋顶为悬山两坡瓦顶。这时期的土楼,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立面造型等方面,已显示独特的风貌。这是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是永定客家人对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重要贡献。

  三 土楼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县,提高了永定的政治地位,给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长时间之后,客家人崇尚读书之风得到发扬,“人文鹊起,甲第巍科为数郡冠”。另一方面,明万历年间(1573~1619),吕宋(菲律宾)的烟草从漳州传入永定。永定人普遍种植烟草,带动烟草加工业的发展。清康熙、乾隆年间,社会比较安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先进的栽培、加工技术,使“永定晒烟独着于天下,本省各处及各省虽有晒烟,制成丝,色味皆不及”,永定条丝烟荣膺“烟魁”之誉,销路日广。自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近200年间,永定条丝烟风行全国甚至海外,给永定人带来走南闯北、大开眼界的机缘,更带来滚滚财源,造就许许多多大小富翁,还由此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居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时期,全县大小土楼群体遍地开花,至2000年,计有造型各异的土楼2万多座。

  随着土楼建造数量激增和宅居质量要求日高,土楼建筑工艺步入成熟期。土墙从无石基进步到有石基,夯土版筑技术臻于炉火纯青,墙体厚度与高度之比几达极限;创造出最富魅力的新造型——圆形土楼,形成包括方形、圆形、府第式、混合式等造型的土楼。

  土楼从无石基到有石基,有一个过渡期。其间或为半石基土墙(即其石基不高出地面),或沿墙根1米高左右加罩石裙遮护。如大约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高东永固楼,其前后向墙都有半石基;奥杳的日应楼没有石基,但墙脚部位罩着石裙保护泥墙。大概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水患频发——乾隆《永定县志》载:永定置县(1478)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140年间,发生特别严重的水灾6次,“冲毁房屋,溺死人畜无数”——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墙,才普遍采用石基。有了石基,土楼防洪抗潮能力大大增强。

  土楼从方形到圆形是永定土楼建筑的创造性发展。湖坑南中村的环极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是现存最古老的圆楼。高头承启楼,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开工,四十七年(1708)落成,是规模最大、环数最多(4环)、居民最多的圆楼,被誉为“圆楼之王”。此后,在永定东南部的古竹、高头、湖坑、大溪、岐岭、下洋等乡(镇),圆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360多座。

  这一时期还出现许多扬名中外的土楼杰作。素负盛名的方楼、五凤楼有古竹的五实楼(建于清康熙末年),坎市的燕诒楼(建于清雍正年间)、业兴楼(建于1750年),洪坑的奎聚楼(建于1834年)、福裕楼(建于1880年),高陂的裕隆楼(建于1835年)、遗经楼(建于1850年),抚市的永豪楼(建于1838年)、永隆昌楼群(建于1875年),峰市的华萼楼(建于1886年)等。圆楼有湖坑环极楼、高头承启楼、古竹深远楼、南溪衍香楼等。

  民国以后,土楼续有发展。其间,永定一些富裕人家的子弟负笈通都大邑求学,甚至出洋留学,贫困人家的子弟迫于生计到东南亚谋生的也不少。他们事业有成之后,回乡所建的土楼吸收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为土楼建筑艺术开辟一个新境界,使之成为中西合璧的精品。如着名的圆楼振成楼(建于1912~1917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还有海外侨胞回乡兴建的土楼,如下洋的德辉楼(建于1937年)、永康楼(建于1938年)、虎豹别墅(建于1946年)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杰作。

  四 土楼的发展后期与保护

  20世纪前半叶,战乱频仍,许多村庄和土楼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被毁的村庄、楼房,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由人民政府支持重建。其他地区的居民也先后新建了几千座大小不一的土楼,这些新建的土楼约占现存土楼总数的三分之一。其间新建圆楼较多,如高头高北村有4座,高南村有3座,古竹大德彭坑自然村有5座;高头高联,古竹瑶下,湖坑的关山、老吴子、黄腊坑等地,新建圆楼的比例都在60%以上。新建土楼最多的是大溪乡,新楼占该乡土楼总数的一半以上。至20世纪70年代,机关、学校、文化、卫生单位及各集镇街道建造房屋,仍普遍采用生土夯墙的土木结构模式。

  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观念更新,钢材、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建材土木沙石。永定城乡大都建筑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的楼房。同时,人们日渐倾向于单门独户居住,除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外,兴建土楼的已为数极少。生土建筑逐渐退出新建民居领域。

  90年代开始,永定土楼日益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政府和群众开始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以保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