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梅州人不懂这些梅州事,将“无法描述”你!

风俗 | 2017-6-28 19:27| 查看: 5086| 评论: 0| 原作者: 客家圈
摘要: 作为目前广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梅州市现有各级非遗项目295项,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0人。
梅州市举办“2017’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6月23-28日)

“非遗文化周”将通现场演出等形式展演、展示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和民俗类等非遗项目,向市民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作为目前广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梅州市现有各级非遗项目295项,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0人。这些精彩的非遗文化项目先后在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牡丹剧场、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山歌剧场等地展演。以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 广东汉剧 、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狮舞(席狮舞)、龙舞(埔寨火龙)为代表,很多非遗项目记录了客家人一代代美好生活文明的文化痕迹,在绵长已逝、不舍昼夜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沉甸甸的一笔。

❀ 客家山歌

  梅州素有山歌之乡美誉,客家山歌自古流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为梅州地方大剧种。旧称乱弹、外江戏,意来自外省的戏曲剧种,流播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地区及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客家华侨聚居地。汉剧顾名思义是汉族人的戏剧,在如今的中国及旧时中原已很少,只有湖北武汉和广东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还存在。
  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该剧种的行当分工与其它剧种略有不同,角色分行有生、旦、丑、公、婆、净六大行,而净又有乌净、红净之别。乌净发炸音,红净则以鼻腔共鸣为主的真假嗓结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扬清脆,颇有特色,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 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席狮舞
  广东梅州的席狮舞,俗称打席狮,是佛教盛传梅州时期、结合客家文化所产生的一种传统民间祭祀舞蹈。2008年席狮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梅州市民间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席狮舞源于梁朝,是民间用来驱魔降妖的礼仪法式,传说其有降妖除魔的作用,所以被民间广为推崇。过去梅州宗教活动昌盛,从事佛教活动的人数较多,因此民间举办丧事时都愿意请佛家弟子到家做香花佛事,以求日后平安。而狮子寓吉祥,可驱除不吉祥之物。

狮舞(席狮舞)——梅州市梅江区城郊范围内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梅州市区客家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

❀ 杯花舞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杯花舞是一种经过改编的道教舞蹈,已有数百年多年历史。它是吸取道教歌舞的精华而成,舞蹈动作优美婀娜,音乐节奏欢乐明快,铃铃……杯声清脆悦耳,再以民间小调和兴宁的水口山歌为基调,独特地表现了客家青年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明清时期道教活动甚为兴盛,杯花舞即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在龙川、平远、梅县、五华县、兴宁县一带广为流传。原来以五句板说唱用的竹板进行击板伴舞,清末道士朱官祥以本地俗称伯公杯的瓷质酒杯代替竹板,使声音更清脆,演奏更富技巧性,成为兴宁道教舞蹈特有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
❀ 提线木偶

  梅州五华县提线木偶艺术在国内外颇负盛名,尤其为客家人喜闻乐见。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客话称柴头呷,有提线、布袋、杖头、铁枝、人形木偶等5个品类。五华提线木偶戏,自明朝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已有400多年。五华提线木偶表演艺术自成一体,灵活传神栩栩如生;木偶的造型,形体高大灵活,雕刻制作精细;木偶操作线路繁多,有的一个木偶多达30多根线,即使手腕、指关节、眼、鼻、耳、嘴等细微部分也能表演自如。上演剧目有传统剧、现代剧、少儿节目等,配以歌舞、说唱、杂耍、演唱,曲调以汉曲为主,兼有采茶、山歌、民间小调等,可谓融多样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集客家民间艺术之大成。故五华素有木偶之乡的美称。
❀ 丰顺火龙
  埔寨火龙是梅州丰顺县埔寨镇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每年的元宵佳节,都吸引着各地游客的目光,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四条十多米长的巨龙在赤裸上身的壮汉带领下游走在人群中,并喷射出各种绚丽的火焰,场面颇为壮观。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年元宵之夜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火龙表演吸引周边数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

  丰顺埔寨火龙是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由烧火树(烧烟架)、烧禹门(鲤鱼跳龙门)、烧火龙三项组成,至今有300年历史。 埔寨火龙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绘上鳞、角、爪,龙首至龙尾长达数十米。在龙身上安装烟花、炮竹、火箭多达数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数不胜数。一条火龙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200多人。
❀ 平远船灯舞
  平远船灯舞是平远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客家地区乃至广东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2006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平远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船灯舞之乡。

  平远船灯舞在平远县流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表演形式有单船、双船、三船或多船,通过追船、跳船、漂船、旋船、拉船、汇船等表演。船灯舞由3人表演,有男女演员各1人,男饰老翁,女饰孙女,以歌为主,分别在船头、船尾表演,还有一个藏在舱内操纵彩船,用一布条系于舱内前后对角处,伴在双肩,双手抓紧前后横档另一对角处。表演时,将船体舞动,前后左右行进,停靠摇摆自如,自始至终给人以船在水中行,人在船中舞的韵味。
  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节以及喜庆丰收之时,差干、仁居、上举、泗水等地的群众便由家族或村寨自发制作、排演船灯舞,以此来庆祝节日,表达丰收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鲤鱼灯舞

  鲤鱼灯又叫五鲤跳龙门,最早的活动地为梅州大埔百侯镇的侯南村,是族人杨缵绪从陕西带回。杨缵绪,清康熙辛丑进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任陕西按察使。依此计算,大埔侯南村的鲤鱼灯舞始于240多年前。
  鲤鱼灯舞属花鸟鱼虫一类的抒情民间舞蹈。它寄物寓言,借助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通过拟人化的舞蹈动作和语言,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同时,人们还把鲤鱼祝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在汉族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活动中,人们用舞鲤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对新的一年、新的岁月寄于美好的期望。

  广东省大埔鲤鱼灯歌舞的代表作是《鲤跳龙门》。它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和鲤跳龙门。群鲤嬉春美于形,金鳞翩翩嬉水中;比比交尾富于表情,亲情融融,以情感人;鲤跳龙门富于想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 舞狮
  舞狮是汉民族传统的娱乐舞蹈活动,历史悠久,《汉书·礼乐志》就有关于舞狮的记载,在客家人心目中,狮是瑞狮,象征如意吉祥,这一娱乐舞蹈活动一直长盛不衰。

  梅州民间舞狮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很广。旧时,舞狮又叫打狮。梅州狮子在造型上有青狮、金狮、阔咀狮、扛押狮之别,其中青狮为王中之王。不管是青狮还是金狮等,均属南派狮,只一个狮头,狮身为一块画布,称之为狮衣。舞狮通常有单狮、双狮之分。
  单狮亦称武狮,由一个人扮演狮子,手擎狮头,背披狮衣,腾转滚翻,追击搏斗,动作强烈,灵巧活泼,活似猛狮。另有四人扮成猴子和沙弥戏狮,其中一人左手执青叶,右手执扇子,狮子爱吃青,却又怕风,弥猴机灵活泼,互相嬉戏引逗狮子,惹得狮子发怒,猛击猛逐,形成高潮,结果戏狮者为狮所制。双狮亦称文狮,由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合扮一只狮子,大人擎狮头,小孩顶狮尾,再一人扮沙弥猴为伴演,表演比较文静。舞狮除跳跃、翻滚、攀登等技巧性内容外,大都要在锣鼓伴奏下表演一套程式,如拜山、出山、参狮、洗狮脚、洗狮身、种假青、种真青、吃青、挖井、饮水、睡狮、扇狮、镇狮、归山等。
❀ 竹马舞

竹马舞传入梅州已数百年,曾流行于梅州各地,现五华、兴宁等乡镇仍很盛行。

  梅州竹马舞道具除竹马外,有舆车、浪伞、鲤灯、鸡灯等。竹马一般用竹篾扎成骨架,外面糊纸,缝布围脚,中间上下穿空,舞者主其中。舞时表现骑灯徐行、疾驰或跳跃,动作既轻松活泼又威武雄壮,两匹马时为前导,时分两侧,示其武士护卫身份。舆车则以2枝竹竿,串上2块画有车轮的方形布,竹马娘立于其中,左右腰间各系一轮,作坐车状,丑角在后手握轮柄,以示推车,舞时表现疾、徐、上、下,穿灯而行,竹马娘执花扇花巾,双手并舞,与推车者一唱一伴,风趣诙谐。浪伞手紧随于侧,为竹马娘遮阳。鲤灯、鸡灯各一对均以篾扎纸糊,内空装灯,四侍女用竹竿高擎,舞时不断变换位置。舞曲有新年调、观灯调、问调、丑腔等。
  梅州民间艺术千姿百态,丰富多样,在民间广泛流传,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既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又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朵别具一格的客家民间艺术之花,期待您来欣赏,体验一份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惬意。
  本次“非遗文化周”,梅州将历史、人文、城市化等关键词结合,重塑非遗巨大的文化力量。一方面,岭南生活习性显著的客家人作为特性显著的汉族民系,几乎成为了全世界客家族群文化标志和核心力量。梅州的非遗文化,就是一只越鸟,永远朝南枝。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客家人蓬勃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对于最初文化的识别,因为那就是家的方向,铭记最好的方式是传承。另一方面,恰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梅州将这些客家人世代积习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形式推到市民眼前,寻找遗落在生活中的美好。也将提升城市文化气质,向中国、向世界展示平和、厚重却铿锵有力的文化力量,实现文化社会生态经济的和谐一体化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咕咕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