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客家文化是宁化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上)

国内 | 2015-7-22 17:59| 查看: 2381| 评论: 0| 原作者: 三明侨报 杨兴忠
摘要: 宁化是闻名遐迩的世界客家祖地,它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海内外客家乡贤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自1990年、1991年先后成立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和宁化客家研究会以来,客家文化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

  宁化是闻名遐迩的世界客家祖地,它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海内外客家乡贤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自1990年、1991年先后成立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和宁化客家研究会以来,客家文化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1998年2月15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宁化时指出:“宁化客家祖地源远流长,要把它作为一篇大文章来做,做好了,对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历届宁化县委县政府,认真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不遗余力的做好客家文化这篇大文章,努力探索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统一、文化繁荣与文化惠民相结合,实施经济社会差别化跨越发展战略,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一、客家文化推动了宁化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二十多年来,宁化着力传承客家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弘扬客家精神,发挥独特优势,突破薄弱环节,推动了宁化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打响客家文化品牌,扩大宁化在外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为聚智聚力发展客家文化事业,先后成立县客家研究会、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客家工作办公室、客家研究中心、石壁客家祖地管理处等机构,专门从事客家文化的研究、交流、推动工作,不断扩大和增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在外影响力,成功打响了客家文化品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叶选平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亲笔题名定位,分别题写“客家祖地”和“客家公祠”。

  1.系统开展客家文化研究。积极组织海内外广大客家学者开展客家文化系统研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使海内外客家人对宁化石壁在客家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理性认识,为将客家文化打造成知名品牌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迄今累计编辑出版客家文化研究文献资料、宣传书刊80余种5000余万字,发行15万余册,并形成客家学石壁学派,在国内县一级客家研究中尚不多见。其中,着名客家学者刘善群先生的《客家与石壁史论》是第一部系统研究石壁客家史的专着,堪称石壁学派代表作;张恩庭、刘善群主编的《客家祖地石壁丛书》是石壁客家文化研究成果的一大集成,受到海内外不少客家学者的高度称赞。宁化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力量健全,人员充实,并得到三明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大力支持,于2013年分别在宁化设立“客家文化研究基地”。

  2.着力客家文化重点工程建设。为顺应世界客家寻根谒祖的客家认同潮流,在海内外客属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海西客家祖地文化园(已进入第二期工程)、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客家美食文化城,正在建设客家祖地博物馆、慈恩文化园、塔山公园、客家国际大酒店,正在筹建客家名人文化园等客家文化重点工程。这些重点工程具有浓厚的客家祖地特色,具有代表性,是宁化打造客家文化知名品牌的物质基础。其中,1995年建竣的石壁“客家公祠”已经成为世界客家的总家庙,成为海内外客家寻根谒祖的圣地;投资2亿元于2012年建竣的“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建筑占地7.8公顷、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是客家地区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集研究、展示、表演、培训、交流、传播功能于一体。

  3.推动客家文化全面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广泛拓展与客家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不断增进宁化与客属密切联系和情谊,提升宁化客家祖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迄今已经持续举办了十九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三届“巫氏文化节”、三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和一届“石壁客家论坛”等大型的文化交流与研讨活动,累计接待海内外客属和专家学者50万人次。同时,组团赴外地参加各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亚细安(东盟)客属恳亲大会”、“亚州联合论坛”、“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闽台宗亲文化交流”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广泛拜访、结交海内外客属社团首领和知名人士,在海内外客家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于宁化在客家世界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与台湾客家深厚的血缘、文缘渊源,2013年6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将宁化列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二)借助客家文化能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宁化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借助客家文化形成的引力和能量,集聚经济发展要素,加快推进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13年全县GDP达到91.04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6.7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597元、9414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10.8倍、22.4倍、6.6倍和6.2倍。其中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跻身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

  1.助推项目带动发展。在客家文化的引力和能量的拉动下,进入宁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逐年增加,成功引进了一大批投资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落地宁化,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引擎。近几年,先后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福建“月兔”年产300万台空调、长宁纺织等工业项目2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0个,近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引进总投资5亿元的“闽赣义乌小商品城”项目,是全国首家县级义乌小商品分市场,近期将正式营业。引进总投资2亿元的“闽赣电子商务城”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周边区域电子商务与服务外包市场空白。将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与客家文化旅游相结合,在石壁镇新建了1000亩石壁现代农业观光园,通过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2.助推旅游产业发展。依托石壁客家祖地平台,着力打造“神秘的客家祖地”旅游品牌,精心策划推介“客家寻根祭祖”旅游线路,对接并纳入福建“客家之旅”经典旅游线路,2013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2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92亿元。编制完成《宁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及其详规,计划总投资6亿元,将石壁客家祖地扩建成“海西客家文化园”,使其成为宁化四大核心景区之一。目前投资1.1亿元的一期扩建工程竣工,建成祭祀主轴及其配套设施,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游客量达8万人次,门票收入240万元,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3.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县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引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者和创意人才。首先将客家祖地文化传播公司作为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至目前公司已到位注册资金5000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8亿元,与三明学院开展县校合作,启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演艺、影视、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与影视、音像制作公司开展县企合作,先后投资拍摄完成《滚滚血脉》、《大南迁》(原名《葛藤凹》)等大型客家题材电影、电视连续剧,创作《石壁——我的家园》客家题材主题歌,并确定为县歌。

  (三)突出客家文化元素,彰显城乡个性特色

  在城乡新建、旧改建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环节,突出客家文化元素和符号,目前新建、改造成的各类建筑及其配套设施,蕴含比较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县城、乡村客家个性特色得到充分彰显。

  1.大手笔建设客家文化地标建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总体要求,标志性建筑聘请设计大师、着名专家主创设计。如,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先生主创设计,寓意“汇、聚、根、源”深刻的客家文化内涵。总投资6亿元的“客家美食文化城”、总投资1.7亿元的“客家祖地博物馆”,聘请福建省规划设计院原院长、着名建筑设计专家黄汉民先生主创设计。以上标志性建筑气势磅礴,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堪称现代客家建筑精品。

  2.大幅度建改客家文化主体景观。聘请福建省规划院着名专家精心提炼客家文化元素,构思符号,据此制定统一新建、旧改标准,引导、规范城区公共项目、住宅小区新建和旧城改造。目前已建成、改造成一批客家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建筑及其配套设施。凸显“士、福、寿、喜、合、孝”客家文化元素,打造城区“三溪六岸”沿河6条主题景观带,现已完成江滨市民休闲广场和江滨北路沿河800米绿化景观带的改造。结合实施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和城区主干道沥青化工程,创意设计葛藤花灯、金银花灯等客家个性特色路灯和道路标识,在城区主干道推广运用。同时起用客家民俗、客家名人等重新命名城市道路。

  3.大力度建设客家个性特色乡村。推进“客家风情、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制定了数套具有客家个性特色的乡村住宅立面改造推介图集,重点对交通主干道周边村庄建筑物进行立面改造。全县有45个村庄推进建筑物立面改造,在石壁镇杨边村、淮土乡禾坑村配套建设客家风情生态园,呈现一派客家田园风光,作为示范村取得经验后在全县推广。

  (四)壮大客家文化事业,促进社会民生改善

  在大力发展客家文化事业的同时,注重发掘、利用客家文化优势资源,加快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促进社会民生改善。

  1.大力发展客家小吃,惠民创收。通过发掘丰富的客家美食资源,大力引导、鼓励、扶持发展客家小吃产业,促进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群众收入。自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发展客家小吃产业,用于贷款贴息、免费培训、制定“五统一”行业标准、统一注册“宁化客家小吃”商标等。截止目前,全县已培训客家小吃从业人员4098人,在县内外开办“宁化客家小吃”店1400多家,其中41个小吃品种于2012年被福建省烹饪协会评为“福建名小吃”,15个小吃品种于2014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为尽快打响“宁化客家小吃”品牌,邀请央视《客家足迹行》摄制“宁化客家小吃”专辑,并提倡县内公务接待要以“宁化客家小吃”为主。

  2.营造客家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提升品位。投资近4亿元,先后建成占地11.8公顷的体育中心、占地50多亩的江滨市民休闲广场,改造占地30余亩的翠园广场、占地100余亩的北山公园。依托“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建成5.3公顷户外公共绿地,并将县文化馆、青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一并迁入,改善公益文化事业、妇女儿童健身的硬件条件。依托“客家祖地博物馆”,把县科技馆、图书馆、革命纪念馆一并入迁,力争各馆均能达国家二级馆标准。依托“客家美食文化城”,加快建设占地23.3公顷的塔山公园,打造城市“绿肺”,改善城市生态。

  3.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为改善石壁客家祖地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宁化西部秀美山川,宁化抓住省委省政府开展水土保持攻坚战的大好契机,总结推广“48”字水土流失治理经验,通过全面封禁、新植补植等综合治理措施,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400公顷,引进11户千亩油茶种植大户,新种植油茶9667公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石壁客家祖地正朝着“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客家文化是宁化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是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是构成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资源。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缩小到一个县域同样如此。经过20年的发展,宁化客家文化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客家文化已成为宁化知名品牌

  品牌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尤其知名品牌在市场上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很高的美誉度,对广大消费者而言,具有强大的消费吸引力,对广大投资者而言,是梦寐以求的企业经营目标。通过20多年持续打造客家文化品牌,宁化先后获联合国地名组织认定为“千年古县”、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客家祖地习俗)之乡”,石壁镇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壁客家祖地获“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三明市十大名片”,曹坊镇下曹村获“福建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如今,作为宁化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平台,石壁客家祖地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品牌”,在客家世界产生广泛影响,对海内外客属回归祖地谒祖朝圣、投资兴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客家文化已成为宁化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需一个地方特有的、难以复制的、能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宝贵资源。经过20多年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建设,宁化一大批形态多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其中,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省级11处、县级46处),馆藏文物2600余件,列入“非遗”保护名录13项(国家级1项、省级5项、市级7项),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宁化籍历史文化名人30人,还有一大批客家文化研究成果和功能各异的客家文化平台,在客家地区已经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相对比较优势。

  (三)客家文化可以转化为项目带动

  宁化客家文化资源蕴藏着大量商机,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以战略眼光、超前意识精心谋划,客家文化促进项目开发,采取市场化运作,从而转化为项目运作。

  1.可转化为旅游产业项目。当今世界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产业以文化为灵魂、为核心、为主导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宁化客家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正在筹建海西客家文化园二期工程、下曹古民居、客家民俗及其配套设施项目,即将迎来宁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随着宁化旅游目的地市场拉力的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2.可转化为传统产业项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返朴归真”成为生活新时尚,天然、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成为新的消费趋势,宁化客家传统土特产品正好迎合这一生活新时尚和消费趋势,为复兴传统产业开辟了一条新路。许多宁化客家传统土特产品如河龙米、延祥茶、牛角椒等,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名扬县内外,博得“贡米”、“贡茶”、“闽西八大干之一”的美誉,至今产品在市场上仍然十分畅销,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宁化以客家美食文化城、莲塘食品加工园为依托,策划、设计、加工客家传统土特产如客家小吃、河龙贡米、延祥贡茶、牛角椒、糯质薏米、淮土油茶等项目,推动发展传统产业发展。

  3.可转化为创意产业项目。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智慧产业,同汽车和石油工业一样,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支柱产业,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主战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无中生有”的新兴产业,宁化丰富多采的客家文化资源可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素材。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依托,建设客家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策划、设计、包装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或背景的影视、音像、动漫、数字视听以及文学、艺术题材项目,可作为发展创意产业开发项目。

  (四)客家文化可促进宁化持续发展

  可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一般都具备传承性和稳定性,可以重复利用,而且往往是越利用价值越高,利用的次数越多就越显珍贵,并不存在因重复利用而出现损耗、褪化的问题。宁化客家文化历经千年创造和积淀,一直传承至今,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客家文化资源中的非物质形态资源如客家精神、客家民俗,由于其载体、介质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因而具备重复利用的特性,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问题,客家文化资源中的物质形态资源如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这类不可再生资源先依法保护,后科学开发,作为观赏性、可复制性资源,用于发展旅游产业、仿制工艺品,则与非物质形态资源一样,也可以重复利用,推动产业持续发展。(未完待续)(杨兴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中共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一行莅临广东省平远 中共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一行莅临广东省平远商会座谈交流

8月11日下午,中共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一行在前往香港、深圳、南沙调研考察后,立即赶

“成都东山的河源客家人”之一 “成都东山的河源客家人”之一

洛带镇 张氏是该镇第二大姓,有1600余人。入粤始祖张清贵和张参。张参后裔于明嘉靖2

习近平总书记:你们客家人很好的! 习近平总书记:你们客家人很好的!

中央为了表扬港澳各界为国家改革开放40年作出的贡献,2018年11月12日上午,习近平主席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