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客方言散论

客语 | 2015-7-19 19:18| 查看: 5170| 评论: 0| 原作者: 中华客家网 佚名
摘要: 客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客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依黄伯荣《现代汉语》(修订本)说 )客方言是汉族语言的一个分支。了解客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 ...

  客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客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依黄伯荣《现代汉语》(修订本)说 )客方言是汉族语言的一个分支。了解客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起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客家人与客方言

  客方言的“客”是“客家人”、“客家话”的“客家”的简称。

  “客家人”或称“客人”,根据王力《汉语音韵学》第四十七节“客家话”“参考资料”所引:

  “‘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他们的语言,风俗,谱系,都足以证明。”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只是指梅县客家话为代表的“客”字之含义。

  这里,我要给王力先生补充一点,即“客”与“主”是相对而言的,无“主”谈不上“客”。根据清末民初人罗云《客方言·自序》:“客者,别乎主而称之也。”正是这个意思。可见“客方言”的“客”是以嘉应州(包括今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五县,旧称“四县五属”即是)今梅县作代表,并非梅县本土语言可知。

  但这个“客”起自何时?罗氏又说 :“稽诸往牒,《元和郡县志》载程乡(即今梅县地也)户口无主客之分,惟《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皆分主客,是主客之名,当起于宋。”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元和郡县志》是唐人李吉甫所撰,所载“程乡户口无主客之分”可以说明唐时今梅县地区(原指五个县)尚无外籍入户,仍属土着无疑。可到了下一代宋人撰着子《太平寰宇记》及《元丰九域志》两书即“皆分主客”了,并非偶然撮合,而恰恰是客人南迁入籍的证明。

  客人南迁,并非指日而成,而是历尽穷山恶水,几经朝代,由北而南的移徙。据王力《汉语音韵学》“参考资料”引《略述客家的历史》载:“依他们的族谱看来,客家是从华北南徙的。纪前年三世纪,他们还在山东、山西,到了秦朝(纪年前249至209),他们被迫迁于河南、安微。及至晋朝(纪年后419)他们又不容于豫皖。于是徙于江西、福建多山区域。唐初,复经变乱,他们又被迫南移:一部分住赣南交界的山间,另一部分避居于福建的极北。在宋代(1260-1278)他们当了兵,1279年与蒙古人(力按:即元军)战于澳门之西,与宋之末主同死难者数万人。大约在此时,他们就迁徙至广东沿岸各地;但直到明朝(1368年才算住定了。昔日居于宁化的客家停留在汕头附近。但汕头是住不下了,于是他们沿东江而上,至于嘉应州,即以此地为大本营。”从这段话中,可以说明客家人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北面南,流离迁徙,语言未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这是毫无疑义的。

  虽说客家话的先祖语言如何,我们无从考据,但从今日梅县人的口语中印证先贤经典着作则可推知。嘉应州(今梅州市)诗人黄遵宪说:“余闻之陈兰甫先生(陈澧,字兰甫,清广州番禺人,切韵考》--笔者)谓客人语言下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参见《嘉应州志方言》引)又说:“有《方言》、《尔雅》之字,训诂家失其意义,而客人犹存古义者。有沈约、刘渊之韵,词章家误其音,而客人犹存古音者。”(黄遵宪《梅州诗传序》)清代音韵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所着《岭外三州语》(三州指嘉应州、潮州和惠州--笔者)中说 :“余尝闻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即着这《新方言》”,这又说明客方言与古代汉语息息相关,语源彼此相通,同出一辙。所以章太炎又在《客方言·序》中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氐(抵)本之河南,其声音变与岭北相似。”黄遵宪认为客人乃“中原士族”三代遗民(林海岩《客说》)“客音为先民之逸韵”,可见客家为汉民,客话渊源,自然属于中原先祖口语无疑。

  客家话保存了大量的上古和中古语音,譬如客方言中口语“崖、(涯、涯)”字,它是第一人称书面语通语“我”、“吾”的借音字,《说文》“吾,我自称也。”其实在客家话里“崖、我、吾”同,是《诗经》中第一人称“印”字发生音变的结果。

  “崖(涯、涯)”,客家话音的纽韵归类属顽母[η]、拜韵[ài],正好与《中原音韵》阳平声疑母[η]、来韵[āi]相吻合。但“崖”字的口语为[[ηa],开口呼,阳平声。

  “我”的客话读音属顽母[η],在《广韵》系统里属牙音疑母[η],韵部为上声第十二歌[O],上上古音属侯部[O],因此“我”的读音为[ηo],正合今天客家话的读音。 但日常口语不说[ηo],而是说[ηa],称物时用,即客音“雅”,[a]属上古音鱼部,《广韵》属“麻”韵[a],《中原音韵》属“家、麻”韵[a],汪荣宝《论歌戈虞模古读》说:“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o音,魏晋以下,凡鱼虞模之字变皆读a音,不读u音或ǖ音也。”

  “吾”字虽然在今天客家话中不能归韵,但事实上是“我”字口语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因为“吾”上古音仍属鱼部,实际读为[ηa],“吾”在段氏古音十七部,“崖”在十六部,合音最近。可见,现今客家话书面语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里均应为[ηa]。因为上古到中古纯元音韵母的发展规律是,上古是低元音[a]的,至中古则为[a]的,到中古则为[a],至近代为[c],现代北方话[o],元音逐渐向高化,客家话当然离不开这个规律。当客家话“吾、我”发生韵尾变化的对转时,又会出现另一个人代词“印”字: 我(吾)[ηa](阴声)带上鼻音韵尾失去鼻音韵尾 印[ηaη](阳声)

  第一人称“印”在《诗经》中例如: △人涉印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印烘于甚(《诗·小雅·白华》) △印盛于豆(《诗·大雅·生民》)

  又如“端”字,在古音系统里属于端母[ t ],上古属元部[ an ]。客方言“端”属癫母[ t ],不送气,韵都为还韵 [an ],合口呼。可见“端”的客音与古音一致。《说文》“端,直也”。《广雅·释诂一》“端,正也。”都不足于解释经义。如《礼记·曲礼》“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句中的“端”字如何理解?历代注疏家均未深得其意。

  郑注:“振,去尘也,端,正也。”孔疏云:“振书者,拂去尘也;端,正也;诛,责也。若将文书簿领于君前,临时乃拂整则宜诛责也。”按“孔疏”的解释是把“振书端书”作来互文来理解,但据前文“若将”句来说,好象有个动作行来一先一后,但这个动作行为方式如何,却未具体指明。再看陈皓《礼记集说》注云:“文书簿领已至君前,乃始振拂尘埃而端正之。”此句却变得累赘罗嗦了。“已至君前”的“已至”动作行为怎样?并无明言,隐约是“端书君前”句意,“振拂其尘埃”是“振书”之含义无疑,“而端正之”则为冗语了。

  这此旧注,事实上是拘于“端,正也”义之误解。其实“振书”“端书”乃属动宾词组的联合结构作合成谓语,“于君前”为介宾词组作补语,这样“振”是另一个动作,“端”又是另一个动作。因此这个“端”就不能按旧注作形容词“正也”去解释了。

  我认为“端”应以客方言“端东西”(用两手捧着东西)如“端茶”、端饭、“端菜”等等常用的“端”字义去解释,即“用两手捧着”之义,故《礼记》中“振书端书于君前”这句话应该译为“振拂文书簿领上的尘埃两手捧到君前”,因为没事前做好拂尘工作,这是不礼貌的,所以会受到诛责(有诛),便合乎义理,这样就文从字顺了。可是“端”字的这种解释,在先秦着作中颇为罕见,据《说文》有“掇”字,释为“抬取”义,如《诗经·周南·苤 》“簿言掇[tuat]之”名中的“掇”即解为“拾取”,统言之为“取”《广雅》“掇,取也”,看来“端”应为“掇”字之变。

  根据清代音韵学者有正音、变音的说法,把上古韵母分别为阴声,阳声和入声三个类别,这三声相互配合,在语音发展过程中,有时可以相转,即阴声有时可以转为阳声或入声,阳声也有时可以转为阴声或入声,入声也可以变为阳声或阴声,这是“阴阳对转”规律,根据这个规律,“端”“掇”二字相通,因为二字同属一个声组,而“端”[ an ]为阳声字,鼻音韵尾[ n ] 失去,变成同部位的塞音尾时,即由[ an ]变为[ at ]就是“掇”,其韵母[at]为入声字,所以“端” [tuan]与“掇”[ tuat]相通,“端”即“掇”。

  可是“端”字的“取”(拿)义没有在先秦经典着作中得到普遍应用而继承下来,只有某些方言口语里保存着,一直到宋元以后,才由北方口语中复活,开始在元曲作家中应用起来,如《元曲》“神奴儿”:“我自家端着的这卓子罢(做掇卓下)。“又《元曲》“争报恩”:“我掇过这个香卓儿。”

  到了明末清初,这个“端(掇)”字就比较普遍地应用起来了,如《今古奇观》“两县令兢义婚孤女”:“谁要出房端饭”,《醒世姻缘》第四十八回有“端菜掇饭”,《红楼梦》里则全用“端”字,现今梅县地区(含七个县)客家话一律用“端”字,如说“端菜”、“端饭”、“端前来”、“端的是什么东西”等等口语,均为“用两手捧着”的意思,这就是今天客方言中保存了上古语音语义的明证。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一篇:水源音客家话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