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LOGO
搜索

钟伟良:大山里走来的钨业骄子

客商 | 2015-8-3 14:41| 查看: 5676| 评论: 0
摘要: 我在梅县老家瑶上生活到1980年。那时候“文革”刚结束不久,我们客家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家都清楚,异常艰辛。我家尤其困难,兄弟姐妹多,总共六个,我排行第四。 ... ...

  一切都与钨结缘
  钟伟良说他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研究钨。琯坑钨矿离他的老家不远,小时候常去矿区看电影,对工作和生活在矿山上的工人非常羡慕。与在农村砍柴种田相比,他觉得要是能在矿山干上一个选矿的技术工人,那将是很惬意的一件事。   
 
  记:29年前,是怎样的一种境遇,迫使您在17岁那年念书念到初中就辍学去谋生了?
  钟:我在梅县老家瑶上生活到1980年。那时候“文革”刚结束不久,我们客家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家都清楚,异常艰辛。我家尤其困难,兄弟姐妹多,总共六个,我排行第四。家里生活非常辛苦:早上起来要砍柴、割鲁,然后才上学;中午回来要自己做饭,下午放学回来还有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于是觉得既然书念不下去,还不如早点出来做事,看看有什么好的发展。因此17岁就辍学,上福建“割松香”了。
  记:现在您是中国钨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主席团主席,您的企业已跻身钨业的世界级水平。请问您是如何与钨这种金属结缘的?
  钟:对钨的认识是从琯坑矿开始的。那里离我老家不远,小时候常和小伙伴到那边看电影,对在矿山上班的工人羡慕得不行。我在福建“割松香”半年,又回到家里烧红砖,后来我母亲对琯坑矿的几位老师傅说:把我儿子也带出去吧,看他能不能吃这碗饭。于是1981年我前往大埔小靖坑矿山采矿,是跟着琯坑钨矿的老师傅去的,在那里开始学洗矿、选矿,此后就一辈子也干这个了。
 
  记:学选矿应该是一门技术活,这里面有什么小故事?
  钟:我们一个班组有12人,其中当时一起去的有几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平时除了要下矿井正常上班外,早上8点上班前我们几个小鬼头还要分工挑水、买菜、做饭。一开始我分配到买菜的任务,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买菜虽然比较轻松,但太费时间。三个月后,我主动要求挑水,因为挑水虽然累一点,但可以半个小时干完,干完后还有1个钟头左右我就可以学选矿了。后来这12人当中,我被师傅指定留下来选矿,就变成技术工种了。正因为那几年把洗矿、选矿技术学到手了,才在1985年结婚后,敢与大舅子一起上福建,还是干选矿。
 
  记:据说在小靖坑矿山打工期间,您收获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吗?
  钟:当时她还在读书,因为她哥哥与我是工友的关系,她没上学后慢慢就有了接触。他们是大埔本地人,家庭条件比我好。知道我对她有意思后,她周围的人劝阻她,说我兄弟多,家里穷,又没房子,跟着我会受一辈子的苦。但她母亲看我有礼貌、有头脑、人精神,很看好我,于是力排众议、极力支持。结婚还是蛮顺利的,除了穷、身上没钱以外(笑)。
  记:您的妻子应该在您创业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您认为在她身上体现了哪些客家女性的特质?
  钟:客家人你知道的,比较传统,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她也是农村长大的,能吃苦、善持家这些客家女性的传统美德都有。最艰苦是在南雄创业的时候,当时以17000元起家,只有7个工人,只是一个小小的选矿厂。我们买来矿砂选矿,加工好后再卖。我老婆她一个人要负责带小孩、买菜、挑水、做饭、洗衣服等,10来个人的所有后勤,她一个人全包。其中最辛苦的是挑水,加工厂里只有洗矿的水,没有饮用水,挑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她一天挑4担水,大概要花2个小时的时间。
 
  记:从山区小县龙南、南雄再到江西大余,那是怎样的一段创业史?
  钟:我是与大舅子先到江西龙南,1985-1990年都是跟他一起做事,实际上替他打工。到南雄是独自创业了,是1990年5月份建的厂,一直干到1997年12月17日。这段时间,我们夫妻俩带着七八个人任劳任怨、起早贪黑,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12点,天天如此,除了中间吃饭时间。
  1998年我为什么要到大余发展呢?因为全世界70%的钨在中国,中国70%的钨在江西,大余县有“世界钨都”之称,钨是大余县乃至赣南的优势资源。广东南雄那边产的钨,从来都是销往江西。
 

  记:您1997年底远赴江西大余办厂,甚至接手了国有有色金属选冶厂,实现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突破。您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钟: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南雄与大余虽分属粤赣两省,但离得很近。南雄8年,我们一直是大余县有色金属选冶厂的供货单位,是它产业链上的一环。后来这个厂的一些投资出了问题,流动资金不足,需要重组。二是赶上了好气候。中共十五大召开后,江西省提出“靓女先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国企。三是积累了实力。经过大约8年时间的打拼,我的企业积累了资金和技术实力。于是在赣州市有关方面发出盛情邀请后,决定赴大余发展,对选冶厂先是租赁10年。我记得很清楚,1997年12月17日签的合同,1998年1月1日正式生产,总共投入近千万元的技改资金。这件事在江西影响很大,是江西国有资产转制的典范。
 
  科技兴企永远快人一步
  科技创新一直是钟伟良经营企业的底气。他除了大胆吸纳科技人才外,还与国内许多知名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1998-2002年,在江西的民营企业中,他的企业第一个通过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公司设立第三年就进入赣州企业20强;第六年进入江西省企业36强,成为拥有从钨矿开采、选冶到生产高附加值钨系列产品一条龙生产线的知名企业。   
  记:作为外来个体私营企业主,当时敢把国有矿厂拿下来,您认为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胆识?
  钟:首先给我壮胆的是一家银行!合同没签多久,在没有任何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答应给两年期贷款500万元,结果1998年4月份资金就到账。后来能够于2000年5月,最终买断了整个厂的经营权,总结起来还是此前的银企合作、良好的信誉使然。
  其次我能够把企业经营到今天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实力,除了勇气和胆识以外,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技术。还在大埔小靖坑矿山的时候,我就掌握了钨砂与锡砂的分离技术;此后龙南、南雄再到大余,创业和发展的每一步,最看重的就是技术革新和投入。就是今时今日,还是因为一直坚持技术创新,才使企业稳步发展。
 
  记:据说您在上海的企业请了很多专家学者做顾问,有时仅仅是为了听取他们的一个建议,您就会坐飞机前往,聆听了他们一个小时的报告又飞回来。
  钟:这是经常的事。比如投资或者技术上的事需要咨询他们,知道他们有空我就从大余那边飞过去,沟通完了很快又飞回来。自1998年以来,我们公司采取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方式,从各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先进企业聘请了20多名专家、技术人员,甚至有些还是院士,到公司为生产一线解决技术难题,培训技术骨干,有些还担任了公司的长期技术顾问。
  记:专家、学者或者说科技和创新,给您的企业带来哪些优势?
  钟:我们做的是材料产业,需要很长时间的实验才能运用,因此科技和技术创新是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命脉。第一,必须先搞清楚投资的新技术产品是否有市场需求;第二,他们的实验可让我们避免无效、低效甚至是重复的投资。我们现在长期与高校技术研发机构合作,购买专利,利用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以使企业永远走在别人前面,领先的就是时间。

  钨业骄子勇闯上海滩
  随着公司的迅猛发展,钟伟良有了更高的目标,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以世界钨都江西大余为依托,以国际大都市上海为前沿,在上海投资建厂,成立“上海伟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泱泱大上海总共才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伟良企业”是其中之一,还在欧美日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   
 
  记:上海伟良企业现在规模如何?
  钟:占地100多亩,建筑面积大概48000平方米,正常情况下工人有200多人。是2001年买的地,2005年正式投产,主要是生产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
  记:对于资源型企业,若假以时日,哪怕是留在大山嶂里也应该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当初是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把企业办到上海去?
  钟:每一个企业家都是雄心勃勃的,永远在考虑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我主要是想在沿海创立一个进出口基地,专门负责把产品向国外销售,曾经也在厦门和上海之间作过比较和选择。最终选择上海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选择离港口近的地方;二是看哪里才是人才聚集地,方便找到人才并能留住人才;三是看市场和潜在的国外客户在哪里;四是看最密集的科研单位在哪里。我现在与上海交大、纳米技术研究院都有合作,我的企业是他们研究生的实习基地,有博士后工作站。我认为要奠定百年企业的地位,还是应该来上海。
 
  记:2005年,您当选中国钨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主席团主席,是否意味着成为中国钨业标杆式的人物?
  钟:标杆式的人物我不敢说,应该是对我的企业实力和技术领先程度的一种认可。钨是国家资源性、战略性的产品,对这一行业比较关注,也保护得比较好。2005年以前要进入协会理事会很难,门槛比较高,后来大家认为这样对贡献很大的民营企业不公平,要求拥有同等话语权,于是全国推荐了3家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进入理事会主席团,我是其中之一。
  记:您初到上海,企业就多了一项内容:凡是上海毕业的客家籍大学生想留在上海,又一时没有接收单位的都可以先到您的公司工作,找到理想的单位后可随时离开。您为何会有这一创举?总共解决了多少人的困难,后来一直留在您公司的毕业生又有多少?
  钟:2005年我来到上海后,第一次参加上海客家知识分子联谊会的活动,了解到大部分会员都是有一定年纪的了,比较多的是“文革”前考进上海的大学并留下来的。而最近一二十年来,因为广东率先改革开放、经济比较发达的缘故,广东考生一是不愿北上读书,二是哪怕每年有三四十个上海各高校的客家籍毕业生,大多不愿意留下来,因此联谊会有青黄不接之虞。联谊会是我们德高望重的著名乡贤李国豪院士倡议创办的,凝聚了他老人家的心血,我们几个多少有点实力的客商,不愿意看到她出现断层;再者是上海这几年飞速发展,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我们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客家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扎根大上海,能创业,有发展,甚至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作为我们这些中生代,是能做多少是多少,能帮几个算几个。至今留在我企业的客家籍大学毕业生,可能还有七八个吧。
 
  记:现在的中青代客商与以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客商相比,您认为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钟:与老一代客商相比,我们遇上了好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是几千年的农业经济社会,老一辈人要漂洋过海“过番”去创业,是被动型的,梅县地区有句老话叫做“好子不漂洋”,是因为在老家实在无法生存,才会走上这条路。他们比我们辛苦得多、艰辛得多,付出的代价更大。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哪怕我们在外面混不下去,要想回家,现在挺容易;他们那时如果创业失败要回桑梓地,恐怕没那么容易,有多少人一把老骨,都扔在了异国他乡。
  记:最后想问一下,10月份在梅州召开世界客商大会,您对此有所了解吗?
  钟:我非常关注这个盛会,如大会邀请我,我肯定会回去。在此,感谢梅州党委政府的领导、家乡父老乡亲对我们出门在外创业的客家人的关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果果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相关阅读
  • 刘金华: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做什么事要有信心,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当然,有信心也不能“盲做”,从小到大,我做每件事情,一定会把自己的想法思维讲给周边的朋友听,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加以逻辑性地综合起来,从中发现自己的对错 ...... >>

  • 梁亮胜:美在山外青山处

    小时候在家里,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对我们兄弟姐妹为人处世的严格要求,影响着我一生;还有一个人对我影响很大,他叫周恩久,是当时梅县地区化工局局长,也是硫铁矿的书记。 ... ...... >>

  • 钟奇可:要将投资家乡的建设进行到底

    我1932年在印尼出生,父亲在南洋做修车工。当地客家华侨有个风俗习惯,就是生了小孩要送回老家陪伴留守的老人,并在老家接受教育,这样才不会忘本。 ...... >>

  • 庄兆祥:希望成为中国的麦肯锡

    老家在揭西县,但我却在五华出生。这是因为我的祖父早年参加红军,家庭生活重担全落在祖母身上。父亲9岁那年,祖母带着全家流落到五华县住了下来。我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妹,一大家人靠父亲当教师的微薄工资养家糊口 ...... >>

  • 著名军事家----叶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 ,军事家。原名为询,字希夷。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911年入惠州府立蚕业学校。 ... ... ... ...... >>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