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客家非遗|古朴神秘的宁都中村傩舞

文艺 | 2020-3-9 10:00| 查看: 7048| 评论: 0| 原作者: 屋檐下的客家
摘要: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和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是傩仪活动中的舞蹈部分,可谓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古朴神秘的宁都中村傩舞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和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是傩仪活动中的舞蹈部分,可谓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然而,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位于赣南宁都县黄石乡的“中村” ,依然流传着这种古老的傩舞表演形式,每逢大年初二至十六以及重阳节之际.中村的村民都会自发举行古朴庄严、声势浩大的傩舞表演仪式。表演时,表演者依照事先安排好的程序,身穿印有“ 华光福主” 的黄色道服,手持各式法器,口念咒语,面戴面目狰狞的各色面具,边歌边舞,走屋串巷地表演,整个中村都笼罩在充满古朴、厚重、神奇的傩文化氛围之中,引来了四面八方无数注视的目光。


  据清· 道光《宁都直隶州志》中记载:“ 其俗素尚强悍,信鬼神,疾恒祷祠,巫觋驱傩。” 明清时期,赣南宁都的巫傩之风弥漫,傩事活动极为兴盛。据当地百姓和中村傩舞传承人郭显椿老人( 第33代传人。现年71岁)介绍说:相传在距今400年前的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 1567--1582) ,一只飞天雕子从瑞金市丁陂乡的山潭村飞到中村屋后的大樟树上连续数天哀鸣不绝。村民于是用鸟铳轰击之。依然驱之不走,且越轰越哀。村民为此深感奇怪,为此一老人对鸟说:“ 如果你是山潭的福主神,就请不要哀叫。” 鸟果然停止哀鸣。老人复问:“ 如果福主神愿在我村安享庙祀,就请准三次圣玟。” 老人用铜币当玟,果然连准三次圣玟,同时又从树上掉下一本演傩戏的唱本。于是全村36户人家敲锣打鼓把福主老爷迎进了村部.村民纷纷以捐钱、捐田、捐山林等方式。仿照山潭福主庙原来的模样塑了一堂神像,并在村部棚下建了专门安放华光福主神像的福主庙( 现今的傩庙) 供村民敬拜,蔚然成风。为更好敬奉华光福主,祈求福主保佑,村民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以及每年的重阳节期间都会自发举行唱傩戏、跳傩舞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固定风俗和独特地域文化而流传至今。

原始神灵崇拜、图腾崇拜以及自然崇拜观念意向的象征性

  我们知道,原始舞蹈和其他史前艺术一样,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劳动生活关系密切。故而邓福星曾这样说道:“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既为艺术发展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也就从根本上规定、制约着艺术作品的特征和基调。” 而作为具有鲜明原始思想观念遗存的中村傩舞。它的形成与产生同样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特定的社会关系既为其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也从根本上赋予了其鲜明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宁都中村是位于赣南宁都县黄石乡的一个极不起眼的偏僻小山村,四周高山环抱,气候湿热,草木茂盛,遮阴蔽日,猛兽成群,长期面对这种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中村人,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能力极为低下的原古时期,中村人与其他族群一样,对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充满着无比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对人类自身也是极为无知,认为自身之外的自然界里,有一种超人的神力在主宰着一切。因此,为了求得这种神力对自身的庇护.于是产生了自然崇拜、性崇拜、生殖崇拜以及万物有灵、人的灵魂不灭等思想观念。为此,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宁都中村傩舞运用而生,并通过表演得以体现。正如英国的人类学家菲奥纳· 鲍伊所说:“ 所有的民族和文化都有一种随手可得的物体——它是无所不在的和可延伸的——可以承担特别重要的象征负担.这就是人的身体。它是主观和客观能够同时经验到的。它既属于个人,也属于更广泛的社会。” 

  由此可见,在我们人类社会所有文化中,通过人的身体动作为载体,结合音乐、道具服饰等来表达民众的生活理想和生命情感的民间舞蹈是一种极为便利的象征符号。赣南宁都中村傩舞也概莫能外.例如中村傩舞中的“ 钟馗除妖”表演,表演者头裹胎衣布,上身穿正面为红色,背面为黑色,背写“ 福” 字的道裙,手持木剑和红手巾作为法器,面戴凶神恶煞、青面獠牙的黑色钟馗面具,表演中不断出现的祭拜、磨剑、舞剑斩杀与跳罡步、踩灵、叉腰手相互结合,口念咒语,边唱边跳,产生出动作威武的舞蹈形象和庄严肃穆的表演氛围,无不是在“ 万物有灵” 心理作用下而进行驱鬼逐疫,以保一方平安的思想心理体现。

对生命繁衍的希冀和平安幸福的期盼

  “ 生存与发展” 一直以来都是具有全人类性的超越历史时空的永恒生命主题,故而从我国古籍<吕氏春秋· 古乐篇》中所载的<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达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 中可以发现.生存与发展历来就是舞蹈所要表达的首要理想。笔者在中村傩庙北墙的一块碑石发现,碑石中央上面刻着:石示( zhai ) 头福主庙重塑神像序言.两侧刻:华光普照神州方方尽尧舜,福主灵感乾坤户户皆平安。碑文如下:历史悠悠,岁月沧桑,满堂华光福主在吾石示头村约经历近几个朝代,它神通广大,有求必应。深受十方民众的信仰和敬重。

  公元一九九九年岁次正月于对坊早禾田禳神。深夜失火烧毁了出方神像,十方民众得知后纷纷助缘捐款。重塑和维修福主神像,按流传规定,原石示头村三十六位首士,编为六班,每年由六位首士主持庙务.一班开始以此类推 ……。然而,舞蹈毕竟是一种典型的人体动态文化,为此从中村傩舞表现的内涵来看,它与其它的舞蹈一样,无不表达着一个同样的生命主题,即生存与发展。例如,中村傩舞中的“ 抱冬易子” 表演.表演者手捧布制小男孩,面戴眉清目秀、呈慈祥状态的粉红色冬易子面具,脚踏跳罡步、踩灵步,口念各种祝福之语,以此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兴旺,新生孩能够顺利出生、健康成长的心理,表达着中村人民渴望多子多孙和生命兴旺繁衍壮大的基本主题。


  与此同时.化解凶煞与祈福平安历来就是我们人类十分重视并经常进行的一件事情“ 辟邪文化人们提供忌辟、祭祀、祈祷、祝颂、特异的行为等方式达到消灾辟祸、驱魔逐邪、求吉纳福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 因此,在原始蛮赫的远古时期,中村人面对大自然的各种威胁和神奇古怪的自然现象,造就了多神崇拜、鬼神崇拜的文化心理,认为所有的自然灾害、疾病、死亡等都是由人类无法战胜的邪魔恶鬼所为。因此,渴求神灵护佑与恩赐,既可驱除一切妖魔、疾病和灾难,也可给人们带去健康、幸福与平安。例如,中村傩舞中的'赖公射月” ,表演者面戴略带害羞含蓄之意、白里透红的赖公面具,扮书生模样,脚踏罡步、踏步、踩灵步,手执弓箭作射箭动作和祭拜动作,祈求事业兴旺发达,孩儿考学金榜题名;而“ 判官点书” 表演,表演者面戴黑色而狰狞恐怖的判官面具,手拿竹笔、生死薄,通过不断的弯腰下蹲、舞笔等动作形态,以此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康。还有“ 王卯醉酒” 、“ 姜太公钓鱼” 、“ 打保安” 等,与我国古籍《吕氏春秋· 古乐篇》中所载的<葛天氏之乐》无不同出一辙。

傩庙中的所有神灵,心诚则灵,有求必应

  尽管中村村民没有严格统一的宗教信仰,但傩庙中摆放着众多的神灵自然与村民们的吉凶祸福有着密切关系。他们始终坚信面对傩庙中的所有神灵,心诚则灵,有求必应。于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以及每年的重阳节期间,傩队在村民们的簇拥下,一路上神旌引路,唢呐锣鼓、铳炮喧天,走村穿巷,爬山过坎,演出的活动范围广达宁都、瑞金两县和黄石、对坊、蔡江、丁陂四乡的22个村委会100多个自然村,每到一处,村民们竞相以鞭炮相迎,将华光福主神像摆放于正堂正中央的神台之上,庄严肃穆,香烛缭绕,美酒、美食齐全。表演时,不仅吸引着无数村民注视的目光,且牵动着各家各户、男女老少的心。人们借此机会争先恐后地向华光福主表达出内心对福主的无比敬畏、感恩、期盼护佑的虔诚之心,赋予中村傩舞强烈而鲜明的世俗化和生活功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