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印尼客家人史略(二)

源流 | 2022-12-3 17:47| 查看: 3448|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日报 饶淦中
摘要: 物换星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尼客家人已成为印尼籍的华裔公民,与当地一百多个民族和睦相处,为印尼的腾飞谱写了新篇章。

20世纪初期,雅加达草埔唐人街内的客家商店(资料图片)

1899年,领导印尼邦加岛华人锡矿工人反抗荷兰锡矿主的客家籍领头人。(资料图片)

客家人在印尼的社会活动及其成就

1、创办华文教育

  客家人移民来到印尼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客家先贤胼手胝足,白手起家,一旦生活逐渐安定,有能力者则纷纷办学,并从祖籍地聘请教师授课,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的古训。由于印尼是海外华人聚居最多的地区,也是海外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区,客家人开办华文教育源远流长,成就最大。如:200多年前的梅县客家人罗芳伯抵达西加里曼丹东万律,先开设私塾教书两年。后来与一批客家人创立了“兰芳公司”,当即创设华文学校,从梅县家乡招聘教师,大幅提升10多万华人的文化程度,连当地的达雅族、马来族亦喜欢将子女送入兰芳学校,以认识汉字为荣。

  20世纪初、中期,印尼客家人纷纷参与创办华文学校,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如,1900年梅县客家贤达梁辉运、丘燮亭、潘立斋与福建籍贤达等20人,先后创办巴城中华会馆和中华学校(八华学校);丘燮亭等又创办客属总义祠的“义成学校”(华侨公学);大埔人郭纬君等在椰城创办“中南学校”;1949年,梅县人麦爝煊等创办椰城“中华中学”;1951年,梅县人章勋义、彭精一、张祝三、彭子云,惠州人刁雨初、李剑民,大埔人郭纬君、蕉岭人吴慎机、永定人游子平等10多人创办“椰嘉达中山中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梅县人刘宜应、刘家祺与司徒赞(广府人)及福建人等一起创办“雅加达联合中学”,后易名“华侨公立巴城中学”,刘宜应和刘家祺还捐献1.6万平方米地皮作为巴中新校址;1956年,梅县人杨伟彬、彭精一、丘正欧,惠州人李剑民与北方人李国元及雅加达灵粮常牧师赵世光博士等创办基督教珈玛烈大学,先开办文学院、商学院。1968年3月,梅县松口籍银行家饶博基创办雅加达大同中学、小学,捐献5千平方米地皮建校舍,成为“九卅”事件后全印尼第一家华文学校,共有印尼籍或中国籍及无国籍的华裔学生3千多人。还有平远人在勿里洞创办“新华中小学”,紫金人秦家盛创办坤甸“嘉华学校”等。

2、客家神庙祠堂

  早期南来印尼的客家人在未倡办华侨教育以前,神庙就是华侨聚会之所。“根据记录,从1812—1847年,巴达维亚及附近地区共建立了9间华人神庙,其中有4间神庙是客家人参与建立的。第一间是1812年在Jl. Perniagaan Selatan建立的李铁拐先师庙,由一批中药店和中医所创设。另一批客家华商则设立吕洞宾庙祭拜。1823年,客家人从事米粮和食油的商贩在早市(PASAR PAGI)一带创立大伯公庙(后来该庙搬迁到Jl. Pejagalan,印尼名为Wihara Padi Lapa,意即稻米和椰子庙),是来自广东客家人设立的最早神庙之一。1847年,在火车站附近的石桥头(Jl. Jembatan Batu),一批客家乡亲又创设三元观(三皇大帝)并设立一个办事处,联络乡亲开展互助福利工作。”(引自李卓辉编著《七代联辉──梁世桢家族创业兴学风雨历程》P35)。

  客家人在椰城创建的庵堂寺庙,还有五角桥侧的100百多年历史的“南华寺”、30多年历史的“菩提念佛社”,以及“慈航庵”等数十间。在棉兰由梅县籍富商张榕轩张耀轩昆仲捐建的“关帝庙”“天后宫”以及在巴烟捐建的“观音宫”,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万隆有近百年历史的“灵光寺”及“观音堂”等;在西加里曼丹坤甸有“大伯公庙”;勿里洞有“观音寺”等。

  客家祠堂是客家人凝聚血缘宗情的家庙。每年春秋两祭,是本姓族人慎终追远、敦睦宗谊、弘扬华夏文化、光大客家传统的盛典。1823年,椰城客家贤达在石桥头创办“百氏总义祠”,将客属百家姓氏的先祖神牌摆放于神龛,供春秋两祭。而后,椰城客家各姓氏纷纷兴建姓氏祠堂,由张弼士先贤创办的清河堂“张氏宗祠”,已有近150年历史;此外,还有刘氏、李氏、叶氏、钟氏、黄氏、黎氏、朱氏、梁氏、廖氏、丘/邱氏、沈氏、谢氏、杨氏、何氏、饶氏、郭氏、赖氏、侯氏、田氏、吴氏等宗祠数十座。

印尼客家人的职业:从小商小贩到富商巨贾

  100多年前的印尼客家人,早期的职业以小商小贩为起点,以薄利多销、为民众服务为宗旨,从事华侨社区的商业活动。他们以肩挑叫卖、走街串巷,或在村头搭起“亚答察”,摆卖日用生活必需品,诸如油盐米面、肥皂、火柴、茶叶、京果、小吃等,或开“亚弄店”经营日用百货和生活用品。有的则开客家饮食店,如煮米粉、面,蒸发粄,做年糕(甜粄)、月饼等。小商小贩以小额资本、微薄利润从事商业活动,辛勤劳作,省吃俭用,积蓄钱粮,寄回家乡赡养家庭。

  “清末民初的华侨,已逐步摆脱肩挑叫卖和原始的生产方式,向固定的、有商号的、有资本的方向发展。以机械代替手工,以稳定代替游民,以家族代替家庭,从山中走到平原,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单一的商业意识向综合性经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华侨逐步有了自己的事业,有的成为富商巨贾。”(以上见《梅州华侨志》P26)。

  如前所述,客家人在印尼落地生根后,纷纷参与创办华文教育,同时他们还热衷于办华文报纸,让中华文化在异邦薪火相传。20世纪初至60年代,梅州籍华侨在印尼的华文教育和华文报业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几乎所有华校都有梅州客家人任校长或教员;华文报社亦如此,从董事长、总编辑到编辑、记者,客家人居于主流。

  1921年,蕉岭人吴公辅、吴伟康等在雅加达创办《天声日报》,同乡钟公任任总编辑;后由梅县人邓广希任社长、钟干才任副社长。1928年,梅县人饶简在棉兰集资创办《新中华报》,任董事长。梅县人梁锡佑曾于30年代中期担任《天声日报》副社长,1953年接任《自由报》董事长。蕉岭人吴慎机1937年出任《天声日报》社长,1945年复办《天声日报》,1955年任《天声日报》董事长。1951年,梅县人章勋义等创办《自由报》,董事长为章勋义,副董事长为梅县人梁锡佑、李裕崇,社长为蕉岭人徐琚清,副社长为梅县人林云谷、谢佐舜,梅县人丘正欧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接任《天声日报》总编辑兼总主笔。梅县人宋中铨1932年出任1901年创办的雅加达《新报》的执行编辑,协助总编辑谢佐舜(梅县人)发展华文版十年;二战后《新报》华文版复刊,宋中铨任总编辑。蕉岭人林琼光1935年到雅加达出任《天声日报》编辑,1940年任《新报》编辑,1945年出任《新报》副总编辑,负责印尼新闻和撰写社论;1960年3月《新报》被封闭后,他同司徒眉生(广府人)创办《首都日报》,出任总编辑。蕉岭籍人钟介民1950年任印尼雅加达《天声日报》和《天声丛刊》主编。梅县籍华侨熊理等1908年在泗水创办《泗滨日报》,等等。

  印尼客家人在音乐、戏剧事业等方面贡献良多。椰城大埔同乡会于1964年2月在新巴剎国家剧院演出古装汉剧《花灯案》与《彩楼配》,演出十多天,场场爆满。1965年春,大埔同乡会再度在椰城公演古装汉剧《秦香莲》,深为老一辈乡亲喜爱。当年,椰城松口同乡会在快乐世界篮球场演出山歌剧《金银花》《挽水西流》,受到各界人士特别是客属乡亲的赞扬。

  著名音乐家管天来(祖籍梅县,出生于印尼西加省山口洋)自己填词作曲,撰写了许多华文儿童歌曲和音乐作品。他于1963年至1964年全力创作并导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华侨大合唱》,率领雅加达新华中学合唱团成员在雅加达篮球总会的篮球场公开演出,获得空前成功。

  印尼客家人中出现了不少经营金融业的巨贾富商。1886年,梅县籍的华侨富商张榕轩、张耀轩昆仲,与大埔籍侨商张弼士在棉兰合资开设日里华侨银行;1910年,张耀轩应张弼士之邀从棉兰前往巴达维亚,会见当地福建籍侨商许金安、李全俊等参与筹办“中华银行”,在总股份600份中张耀轩占三分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梅县籍华人饶博基、饶耀武分别在椰城开设银行。1977年,梅县籍华人杨浩及夫人梁冰斐在雅加达共同创办“玛京都(MAKINDO)股票证券公司”。

  房地产开发业方面,祖籍梅县松口的华人实业家梁世桢秉承太祖父采臣公、曾祖父映堂公、祖父密庵公、父亲锡佑公“诚信创业”的家风,1970年在椰城创办“全宝集团”,涉足房地产业,先后开发万豪新村和椰风新城,成为雅加达最繁华的商业卫星城镇;1990年“全宝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印尼股票交易所的第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是目前印尼五大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2013年4月“全宝集团”在雅加达崇德新城内举行努阿里大桥通车典礼及新城中心区地标落成庆典,更是大展宏图。

  祖籍蕉岭县高思的华人企业家汤新隆,继承父亲汤锡霖开发房地产的事业,从德国留学回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椰城创办“阿贡波多摩罗集团”,将东西方经营理念糅合一体,开发了众多的高层公寓楼、大厦、商场、工业区和住宅区,在房地产建筑业独树一帜。

  在高科技产业方面,祖籍广东陆丰客家的印尼著名华人实业家彭云鹏,于20世纪70年代创办“峇里多太平洋集团”,早期经营木材等资源开发。后来他审时度势,带领集团团队转向高科技的石化企业、绿色能源建设等领域。2003年,该集团向美国Conoco Philips收购了在印尼Natuna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生产的煤气通过500公里的深海输气管直接输送到新加坡,供应给新加坡发电站,供应期为25年。Natuna生产的原油,是卖给英国石油公司(BP)。2004年,他的企业又向美国的Unocal收购了在万隆的Wayang Windu的地热发电工程,可供应600 MW的电力原料,供应给印尼国营电力公司。白手起家的他在商界纵横驰骋30多年,其“峇里多太平洋集团”累计为印尼创造了600多亿美元的外汇,还为数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该集团还拥有30万公顷的人造林(植树)纸浆基地。

  半个世纪以来,印尼客家企业家崛起于印尼商界,许多佼佼者事业昌隆,但务实低调。他们中有经营航空公司、银行、证券股票行、高尔夫球场,咖啡、可可加工厂,制衣、油漆、制鞋、建筑材料生产、文体器材、军需品生产、超市连锁店、高级宾馆、橡胶种植园、锡矿、煤矿、水泥、海产渔业、印刷、造纸、旅游、餐饮及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为印尼的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1998年印尼政府施行民主改革政策,不少华人精英积极参与民主竞选走向政坛。其中,客家人黄汉山两次当选西加省副省长;钟万学先后当选东勿里洞县长、雅加达特区副省长;黄少凡2007至2012年当选山口洋市长;祖籍广东揭西河婆的蔡翠媚女士,于2018年当选西加省山口洋市长,这是印尼第一位荣任市长的华裔妇女。刘健源当选坤甸市议长;陈福美女士当选国会议员。还有一批客家人当选县长、省议员。这些华人政界人士参与管理国家大政,为印尼的繁荣昌盛出谋出力。

  物换星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尼客家人已成为印尼籍的华裔公民,与当地一百多个民族和睦相处,为印尼的腾飞谱写了新篇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