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LOGO
搜索

诗意《二十四节气》 充满客家情怀

文学 | 2017-8-31 16:32| 查看: 3358| 评论: 0| 原作者: 梅州日报 何柏俊、何法俊
摘要: 各地区、各民族人们根据具体情况,派生出各具特色的生产仪式、民间风俗、节气文化以及相应的实物和文化遗存(谚语、歌谣、传说等)。
  欣闻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们特别整理原本为梅县松源镇横坊文化服务中心而创作的《四三草堂·二十四节气图》,以贺殊荣!作品由四三草堂出品,集纳了由何世炜创意的二十四幅应景绘画,并配置客家二十四节气谚语和何柏俊、何法俊老师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客家人文气息和乡土情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依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位置的变化,总结我国一定地区在一个回归年中的天文、季节、气候、物候、农事活动等方面变化规律和特征的一种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基本内容由气象物候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组成,成熟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自古以来人们进行农事活动的依据,至今仍在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产生作用。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各地区、各民族人们根据具体情况,派生出各具特色的生产仪式、民间风俗、节气文化以及相应的实物和文化遗存(谚语、歌谣、传说等)。
  立春
  2月3日-5日,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有“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风俗。
  雨水
  2月18日-20日,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惊蛰
  3月5日(或6日),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这时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
  春分
  3月20日(或21日),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
  4月5日(或4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谷雨
  4月20日前后,是“雨生百谷”的意思。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夏天的开始。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小满
  每年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
  芒种
  6月6日前后,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芒种已近农历五月间,百花开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夏至
  6月22日前后,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
  大暑
  7月23日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经过了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处暑
  每年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
  白露
  9月8日前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入秋。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寒露
  10月8日前后。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立冬
  11月7日前后。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小雪
  11月22日前后,小雪节气后,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
  12月7日前后。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大雪时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等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
  冬至
  12月22日前后,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小寒
  1月5日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严寒程度可想而知。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小寒之后,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大寒
  1月20日前后,按我国的风俗,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责任编辑:PENGLIJIE | 返回首页   复制网址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