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LOGO
搜索

移民之光:梅州客侨文化呼之欲出

源流 | 2015-7-22 03:31| 查看: 2439| 评论: 0| 原作者: 杨宏海的博客 陈嘉良 赖俊权
摘要: 梅城八月,艳阳高照。2013年8月1日上午,由梅县人民政府、梅州市外事侨务局、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主办;梅州日报社、《客家人》杂志社承办;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梅州市侨联、深圳 ...

  编者按:

  梅城八月,艳阳高照。2013年8月1日上午,由梅县人民政府、梅州市外事侨务局、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主办;梅州日报社、《客家人》杂志社承办;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梅州市侨联、深圳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等单位协办的“客家移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市举行。来自深圳大学、嘉应学院与梅州市宣传文化界、华侨界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30多人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杨宏海教授主持。与会者一致认为要在全球视野中观照梅州的客侨文化,并对“客侨文化”这一梅州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认为它是弘扬梅州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广东文化特色旅游的重要品牌。以下是部分专家学者发言摘要,特选登以飨读者。

  提出梅州客侨文化的缘由及概念

  杨宏海 (市发展战略顾问、《客家人》杂志社总编辑):

  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移民纪念项目落户松口、“侨批”获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以及松口古镇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三件事,是值得引起关注的文化事件,可以将其放置全球视野的角度进行观照,也为梅州客侨文化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撑。所谓“客侨文化”,就是指客家人下南洋,闯世界、移民到侨居国谋生创业,又反哺故乡所形成具有客家传统特色的侨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与近代革命文化等等。

  梅州是客家人向全世界扩展的集散地,而梅县松口在历史上不仅是粤东商贸重镇,也是粤东各县、闽西、赣南等地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既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出发点,更是世界客家人情系故土的心灵回归区。广大客家侨民下南洋、闯世界、筚路蓝缕、勇于开拓,足迹遍及五大洲,尤其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他们身在异国,心系原乡,从侨居地艰苦创业到反哺故国家园,形成具有客家传统特色的侨乡文化。包括中西合璧的建筑、街区、码头、商埠、村落等物质文化;也包括水客、侨批、信札、山歌、故事以及新的娱乐方式等非物质文化;同时还包括参与辛亥革命、支援民族救亡、无私爱国爱乡的革命文化等等。涌现出张弼士、张榕轩、谢逸桥、梁密庵等大批华侨骄子。正是这些海外移民侨胞的开拓创业与反哺家乡造就了梅州“华侨之乡”与“客侨文化”。

  今日梅州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创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需要更多的文化资源。尤其是要吸引更多的侨胞及其子女回乡观光考察,支援家乡建设。通过对“客侨文化”的研究,对梅州市民而言可以丰富对自身文化特质的认识,了解华侨对家乡和居住国的贡献;对华侨新生代而言,则可加深对故乡的了解与认同,使梅州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

  梅州近期的侨乡文化研究

  肖文评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如果能理性 地认识和理解,客家的海外移民,与族群性无关,与居住的地域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有关。梅州是中国重要侨乡,梅州客家华侨为近代以来中国的 革命 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在梅州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仅是物质生活、建筑文化的改变,地域社会的改变和重新塑造,更是整个社会精神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

  与五邑地区、潮汕地区相比,梅州客家华侨与侨乡的研究有较大的差距。不过,这两年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做了许多工作:一是承担了省政府督办项目——《广东华侨史》项目中客家华侨史的研究工作,要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来编写新的客家华侨史。目前已组织了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学者10多人的课题组,现正在梅州各地做实地调查,收集各种民间文献和口述资料。二是在7月18日至31日与台湾中央研究院、金门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合办了第四届“田野与文化研习营——南中国海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活动,先后考察了梅县松口、大埔茶阳等重要侨乡,从环太平洋的南中国海地区视野去考察和研究客家华侨与侨乡问题。三是将在10月中旬与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国大学合作举办 “国际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四小四大”挖掘客侨文化内涵

  周云水(中国客家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博士):

  发展松口文化旅游,可以从“小地方·大视野;小故事·大情怀;小主题·大思路;小细节·大品牌”进行策划。

  松口虽然只是梅县的一个镇,但却是粤东北地区重要的内河港口,曾经是粤东北乃至闽粤赣边区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与商贸中心。目前,梅州正在松口规划的“南洋古道”以及中国移民纪念项目,正是着眼于小地方展示大视野的思维方式,将火船码头与元魁塔之间的景区有机链接,使游客切身感受客家人下南洋的历史场景。

  松口作为客家人在明清以来对外交流的窗口,完全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塑造族群的人文关怀。将松口比较知名的望族世家进行文化挖掘和故事梳理,并将其浓缩在各自有代表性的建筑之内。用小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地方的旅游资源,还能够以雄辩的事实和历史证据表明客家华侨的大情怀。

  旅游景点的布置 和旅游路线的规划,需要从小主题切入,以大思路制定旅游规划的内容和方向。如为纪念孙中山1918年到松视察而建的中山公园缺乏旅游规划的大思路,将刘胡兰、鲁迅等与南洋客家华侨不沾边的历史人物放入其中,根本无法让游客在游园的过程中体验历史。不过,现存于公园中央的密庵亭,倒是符合旅游设计大思路的小主题之一。类似的主题还可以加入其他对辛亥革命贡献卓着的客家华侨,就可以使游客在欣赏与感悟之中体验客家华侨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

  松口建镇较早,如今还保留了各时期的街道建筑。现存的明清街道、火船码头、“骑楼式”欧陆南洋风格店铺,很有特色。目前,松口的旅游规划几乎没有注意到类似路标和公共厕所等小细节的设计与完善。完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首先需要完善旅游道路、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建设,才能逐步打造出大品牌。

  打造维系客家移民新生代的情感纽带

  刘志山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

  客家文化属于移民文化。客家华侨的回归故里,投资创业,必然带来在居住国形成的海外客家文化,这是一种融入了客家华侨居住国文化元素的新客家文化。它伴随客家华侨的资金和技术向祖籍国的流动,必然对祖籍国的客家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促使祖籍国客家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移民与其新生代在 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巨大差别,乃至截然相反。第一代客家移民,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国家,短时间内难以融入迁入国的社会和文化,无法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根还在出生成长的祖籍国。回归故乡、回馈故乡的情结成为他们联系祖籍国的重要纽带和终生期盼。然而,客家移民的新生代出生成长在父母迁入国,在身份上自然认为是居住国的成员,并且耳濡目染居住国的文化,在文化适应上没有什么障碍,自然而然就融入到居住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文化认同。同时,客家移民的新生代由于缺乏生活于祖籍国的亲身感受和真切体验,难以获得对祖籍国的感性认识,出现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障碍;如果祖籍国的文化无法渗透到这部分新生代群体,使其感触、感动、感悟的话,那就不可能使 其得到感化。他们将失去联系祖籍国的文化和精神纽带,不可能对祖籍国产生深厚的情感。更不可能产生回归、回馈祖籍国和祖籍地的行为与举动。

  因此,客家文化的研究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打造一条维系和联系祖籍国、祖籍地与客家移民新生代之间的文化走廊和情感纽带。客都梅州不仅要加强客家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强客家文化软件载体的建设。比如谱写客家歌曲(类似 《爱拼就会赢》)、制作海外客家纪录片(类似《寻找他乡的故事》)和客家电影电视剧、撰写经典客家小说、举办客家文化展(类似客家侨批博物馆)等,以此激发客家新生代,尤其是海外客家新生代的乡情,进而在内心产生客家情怀。

  杨栋(梅州市外事侨务局局长):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曾经说过:不到梅州的客家人将遗憾终生!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华侨文化源远流长,享誉四海。如能进一步挖掘利用好客侨文化,将增强海内外客家人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成为融汇世界客家、展示客家世界的载体和标志。

  市委书记朱泽君曾经说过:客家精神一旦与时代精神结合,就能创造辉煌;客家传统一旦与先进理念融合,就会创造奇迹。千百年来,客家人在异国他乡以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传奇,传承彰显了中华文明,有力地促进了侨居国和客家故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成为侨居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重要纽带,赢得了所在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

  最近,我陪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出访海外各地,所到之处,都受到侨居各国的客家华侨的热烈欢迎,老一辈客属华侨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内心深处始终把梅州作为故土家园。现在客家文化在海外传承面临巨大挑战,“知道梅州在哪,晓讲客家话、识得中国字、了解客家民俗”,成为老一辈客属华侨对客籍华裔后辈们的一大期望。所以我认为,加强对客侨文化研究,扩大客侨文化的宣传,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客家文化,加强对各侨居国新生代客属侨胞的血脉联系,是新时期做好侨务工作的崭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梅州打响“客侨文化”品牌的具体举措

  杨剑忠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今年发起对“客侨文化”的研究,我认为正当其时。当前我市正在打造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客侨文化”可以提供很多资源。比如现在大家都在关注 “桥溪古韵·梦里客家”,这是一个即将推出的旅游项目,它与我们的客侨文化研究就很有关系。首先桥溪就是梅县一个重要的“华侨之乡”,桥溪现有人口223人,常住人口60余人,海外华侨就有6000余人。 这么美丽的地方,她与海外华侨关系如何?有什么美丽的故事,包括“客侨”故事?这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和编写的。而目前我市在客家华侨文化研究方面还是比较薄弱,因此我认为,我们可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向上申报,将“客侨文化”列入社科研究重点项目。

  陈小华 (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副主任):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让一个地方的影响力放大。梅州侨胞资源得天独厚,当前我市正在创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以文化旅游为牵引,可带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

  认真做好“客侨”文化的研究,推进文化旅游建设,需要进一步擦亮客家文化品牌。省委胡春华书记在梅调研时,强调梅州要注重生态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保护好客家文化资源,努力实现绿色发展。我们可进一步打好文化牌。特别是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梅县松口作为中国移民纪念项目的设立点,“侨批”申遗成功,松口古镇被评为历史文化名街之后,松口古镇开发工作已经启动,正在做开发规划,如何把这些“客侨”文化研究成果通过项目牵引、融资撬动、产业升级转变成文化产业,融入到古镇开发上值得思考、探讨。

  建议在松口镇建设一个客侨文化博物馆,以此为平台增强感召力,吸引更多客家华侨来梅考察投资,助力梅州加快发展。可将世界各国客家人当年在异国居住地为争取身份、地位,为了生存以同乡会、商会名义而成立的会馆以“堂号”名义整合至松口,并发动在外华侨共襄此举,促使项目、资金、资源三结合,以此打造梅州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

  曾庆辉 (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县县委张文广书记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打造名镇名村。近年来,梅县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打好“叶帅牌”,念好“山水经”;大力挖掘名人名居、古镇老街、名寺古刹、历史典故等特色资源,积极推动山区变景区、柚园变公园、古村落变文化体验区,譬如正在着力打造“桥溪古韵”等新的旅游项目,将有效地促进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创建工作;再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松口,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移民纪念项目落户该镇,给当地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在建造移民纪念碑的同时,发动客侨乡贤,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开放式客侨博物馆,内设客侨民居图片展示馆、侨批资料馆、客侨风情体验馆等,以吸引更多游客,使之成为梅县文化旅游新亮点与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邓锐(梅州市侨联副主席):

  梅州的客家文化由于糅合了华侨文化,因此在闽粤赣周边客家市中更具特色。在创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过程中,如何糅合客侨资源,运用好这一特色文化,并使之成为梅州特色文化产业?笔者认为,要在利用好山歌、汉剧等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利用联合国的遗产。从2000年开始,笔者有幸作为梅州申遗代表,亲历了侨批申遗的全过程。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侨批档案成功入选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广东省首个世界记忆名录项目,也是侨乡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同时也为发展梅州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资源。

  建设梅州特色文化产业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要在具备客家和华侨这两个特色的前提下,结合梅州实际,对梅州特色文化产业进行专门调查,进行专门规划、保护、挖掘和发展。同时在挖掘保护过程中,要树立“大侨务”的理念,改变侨务工作由侨务部门“独奏”向以侨务部门为主、各部门通力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合奏”转变,依托高科技和工业项目、旅游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积极对接,主动融入,在项目参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使挖掘客侨文化、发扬华侨精神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带动国外资本和人才在梅州的集聚,带动载体平台建设以及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实现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朱迪光(梅县博物馆馆长):

  梅州客家文化,有别于其他客家地区的,无疑是客侨文化。松口不单单是一个古镇,更因其与近代客家华侨的历史紧密相联,是梅州地区最早接受资本主义思潮的地区,是辛亥革命的摇篮之一,也是全国着名侨乡而蜚声中外。其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物质文化方面,松口是梅州由闽入粤迁梅最早的地区,保存了大量的客家传统的特色民居,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演绎、发展的平台与空间;梅县被评为全国文化艺术之乡(山歌艺术)、梅州客家山歌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松口山歌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近广东、福建两省联袂申报的“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民间收藏家魏金华、李永庆为申报提供了大量侨批实物档案,为成功申遗刻上梅州烙印。此事也说明民间藏龙卧虎,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所以,梅州的文博事业要“国办”与“民办”积极互动。因为,文物的收藏与保护仅仅靠政府是无法包罗万象的,乘世界移民纪念碑落户松口这一契机,在松口镇利用弃旧的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作华侨博物馆很有必要,增加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一举多得。

  魏金华 (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馆长):

  宣传地方文化一定要有一个准确、响亮的、让人记得住的符号,例如湖南的“湖湘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和四川的“巴蜀文化”等等,这些成了当地文化的响亮品牌。对比之下,梅州的客侨文化在世界也很有影响力。如何突出梅州客家文化特色,赞同用“客侨文化”这一概念。把“客家”和“华侨”两者融为一体,这样更能区别于其他客属地区通用的“客家文化”。因此建议成立一个“客侨文化研究中心”或“客侨文化研究基金会”作为一个平台,可参照“汕头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发展模式,争取政府、客商、海内外着名华侨、侨领在基金和华侨文化活动中多方支持,形成客侨研究文库,建立“客侨文化”宣传网站。让普通百姓都记得住、讲得出梅州的文化品牌。因此建议梅州各传媒单位设立 “客侨文化”研讨论坛等栏目,把“华侨文化”研究课题提升到与“客家文化”的研究同等重要的层次。

  曾令文(梅县旅游局局长):

  松口镇是古时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全镇人口约7万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有8万多人,是着名的侨乡之一。去年底,市委书记朱泽君率队到梅县松口调研时指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更新观念,全面盘活资源,注重科学规划,重振松口千年古镇雄风,打造客家人心灵回归区,助力创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

  古镇松口的保护与开发,要统筹兼顾,保护为主,分别开发。重点抓水治理,营造亲水空间。松口是以水为纽带繁荣发展起来,无论是历百年沧桑的古火船码头,还是华侨文化、革命文化、山歌文化,都是与梅江松口段水道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需要以水为纽带,科学规划建设水路,疏通航道,营造亲水空间,发展水上旅游景点。

  比如:重修古火船码头,仿制以前的小火轮,让游客体验当年出南洋从松口火船码头搭乘电轮,由汕头港转乘大轮的感受。体验历史上华侨漂洋过海背井离乡的第一站。同时让海外华侨体验回国寻根问祖的重要地点,力争展现当年“日看千帆过、夜观万盏灯”的情景。

  又比如:修复浣衣码头,修复古石阶。再现松口的水上娶妻生活习俗。修复沿岸古街景观,供坐船游客观光游览,让居民重新回到河边浣衣、日出日落山歌对答,重现“自古山歌从(松)口出”的刘三妹的歌声。

  

  相关新闻链接

  “全球视野中的梅州客侨文化” 学术研讨会在梅州举行

  (罗焕文 徐少同 赖俊权)2013年8月1日上午,由梅县人民政府、梅州市外事侨务局、梅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区主办;梅州日报社、《客家人》杂志社承办;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梅州市社科联、梅州市侨联、深圳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等单位协办的“全球视野中的梅州客侨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市举行。据了解,来自深圳、梅州等地的专家学者共30多人出席了会议,对“客侨文化”这一梅州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讨,认为它是弘扬梅州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梅州文化特色旅游的重要品牌。

  据悉,研讨会由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客家人》杂志社总编辑杨宏海教授主持。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提交了许多具建设性的论文,如: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杨宏海教授的《全球视野中的梅州客侨文化》;梅州市外事侨务局局长杨栋的《重视客家文化在海内外客家新生代中的传承和影响》;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曾庆辉的《建立开放式客侨博物馆》;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刘志山所长的《丰富精神载体,促进移民后代的文化认同》;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黄永健的《整合侨乡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梅州市旅游特色区副主任陈小华的《如何构建客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剑忠的《将客侨文化列入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梅州市侨联副主席、侨史专家邓锐的《揉合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艺术,创新梅州特色文化产业》;中国客家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博士周云水的《挖掘客侨文化内涵,精铸旅游特色品牌》;嘉应大学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的《加强对客家海外移民问题的研究》;嘉应大学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宋德剑的《中国移民纪念广场要整体设计》;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的《关注民间博物馆,丰富客侨文化内涵》;梅州市侨批馆馆长魏金华的《建议成立客侨文化研究中心及基金会》;梅州日报社副刊部主任陈嘉良和梅州日报记者、文史专家刘奕宏的《从客侨视角看松口的前世今生》;梅县旅游局局长曾令文的《保护开发松口古镇,打造文化旅游名片》;梅县松口镇镇长巫达雄的《发展特色旅游,造福侨乡人民》等。会上,杨宏海教授指出;中国移民纪念项目落户松口、侨批获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以及松口评为历史文化名镇为梅州客侨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所谓客侨文化,就是指客家人下南洋,闯世界、移民到侨居国生活创业,又反哺故乡所形成具有客家传统特色的侨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与近代革命文化等等。

  到会的学者普遍认为,梅县松口在历史上不仅是粤东商贸重镇,也是粤东各县、闽西、赣南等地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既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出发点,更是世界客家人情系故土的心灵回归区。广大客家侨民下南洋、闯世界、毕路蓝缕、勇于开拓。他们身在异国,心系原乡,从侨居地艰苦创业到反哺故国家园,形成具有客家传统特色的侨乡文化。包括建筑、街区、码头、商埠、村落等物质文化,也包括水客、侨批、信札、山歌、故事等非物质文化,同时还包括参与辛亥革命、支援民族救亡、无私爱国爱乡的革命文化等等。涌现出罗芳伯、张弼士、张榕轩、谢逸桥、梁密庵等大批华侨骄子。正是这些海外移民侨胞的反哺家乡造就了梅州“华侨之乡”与“客侨文化”,对于丰富和发展客家文化、促进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加快梅州的绿色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议除提出“客侨文化”的概念外,专家建议加强客侨文化载体研究,提升文化创新对下一代的影响力,从学理的高度促进政府与高校、民间文化力量形成合力,一起推动成立客侨文化研究中心,利用客侨资源打造梅州特色文化旅游。

  梅县人民政府、梅州市侨务局、梅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区的领导也参与讨论,并就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与侨务工作的发展提出积极建议。《客家人》杂志社与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商议,拟在10月筹办一次“客家文化与世界移民”学术研究会,将梅州“客侨移民文化”作进一步研究。

  下午,与会者前往千年古镇松口实地参观、考察了中西合璧的古街、古巷等古建筑;以及李二何故居“世德堂”、梁密庵故居“承德楼”等。专家还就松口古镇的保护开发提出不少建议,强调以中国移民纪念碑落户为契机,以客侨文化为出发点,建设开放式的客侨博物馆,将侨乡梅州打造成为世界客家人的心灵家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客家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客家网”的内容,版权均属客家网所有,有关媒体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客家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客家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传播客家文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客家网 电邮:bj@hakka.com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最新资讯
精彩图文
网友推荐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叶帅后人叶仲豪:80后政坛“厅官”大扫描

中国官场人员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即使是表现良好,每5年一次的换届选举都不错过而逐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十分有意思!

驼衰人(丢人,丢脸);叼囊径(生气的意思);密柴头(骂人没用废物!)。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 “我是马小坏”梅州本土美食视频,传播客家人的家常美食

上线不到一年,梅州本土美食视频“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的粉丝已激增至89.1万,跻身

热门排行榜